用中文解释中文,你给自己打几分?

learn-chinese-mandarin-language.jpg

教得好的汉语老师必定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专业满分的老师却不一定能拥有扎实专业知识的汉语老师并不一定是会教学的老师。关键在于老师是否具备专业知识的输出能力。简单地说,就是“用中文解释中文”的能力,即如何用母语把某个语言点用简单的语言向外国学习者解释清楚,并能帮助学习者正确运用。AllSet Learning结合实践经验总结了一些案例,通过案例来解释如何更好地提高“中文解释中文”的能力。希望对汉语老师们有所启发。让我们先来看两个课堂教学案例:【案例一】

老师:“我通宵看书”这句话里的主语是什么?学生:什么是主语?老师:主语就是动作的发起者。这里就是“我”。那么,动词是什么呢?学生:是“有”。老师:对。那“有”后面是是动词的宾语。“通宵看书”合在一起是什么词性?就是名词。所以,如果我们要加一个“过”,就可以说“我有过通宵看书”。Ben,你有过通宵看书吗?

案例一中老师在解释“有”的语法意义时,不自觉地用了一连串的语法名词,结果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学生越听越糊涂。【案例二】

老师:你觉得这里的“估计”和“可能”有什么区别?学生:“估计”前面需要一个词,就是“一个人估计······”。老师:对。这个“估计”是我想出来的,还是事实存在会买不到?学生:“事实存在‘?是我想的。老师:对,是我想的,这是主观的。“我想买飞机,可能买不到”,这也是主观吗?学生:也是“我想的”。老师:额,不是。这是一种实际情况。你知道主观和客观的区别吗?那我们先来讲一讲主观和客观。

案例二中老师在辨析时,只是单一地进行解释,缺乏练习。用 “主观、客观”的抽象概念简单粗暴地区分,不但没有帮学生达成理解,反而给自己挖了个坑,还给学生造成了额外的学习负担。以上两个案例都是反面教材,中文解释中文应该用简单的词汇解释复杂的词汇和语法。同时不能只停留在解释层面,还要通过更多的举例、设计情境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语言点。接下来让我看看中文教学的优秀案例:【案例三】

老师:“V不过来”的意思是事情太多了,我没办法做所有的事情。学生:那可以说“累不过来”吗?老师:不可以。“累”是形容词,但是“忙”有时候可以做动词。比如“你在忙什么?”。你能举一些别的动词用“V+不过来”吗?学生:看不过来?老师:对。比如说,你觉得你能一天看十部电影吗?学生:不能。我看不过来。老师:对的。如果老师让你一天学100个词,你可以怎么说?学生:生词太多了,我学不过来。

案例三确认学生已经理解短语的意思后,这位老师就不再对知识点进行过多地解释,而是马上通过提问、交流反馈,以及设计贴合学生实际的情境练习,一步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用中文“解释”的目的首先是要帮助学生达成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但老师更重要的任务是帮他们“学以致用”。像案例三中的老师一样,解释和操练互相结合,学生才会有“学有所获”的感觉。